海洋佔地球表面积70%以上,看似宽广辽阔也让人误以为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,现在人类为了有更多的大鱼可吃,往往“捕捉小鱼喂养大鱼”,不但将原本的生态打乱,更加速海洋能源步向枯竭。有科学家预测,如果不能减少捕鱼量帮助鱼群复育,到了西元2050年,人类将会面临完全无鱼可吃的情况。因此,该如何设法保护生物多样性,是人类当前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。
鮭鱼的染色危机
许多人误以为鮭鱼是深海鱼类,事实上,鮭鱼虽来自高纬度的北方,却属于洄游性浅海鱼种,但现在因为野生鮭鱼数量稀少,所以市面上多半贩售的是养殖鮭鱼。野生鮭鱼会呈现橘红色是因为大量吃进虾子,体内累积许多虾红素使鱼肉呈现可口的色泽,但养殖鮭鱼若餵食虾子成本过高,所以商人会在饲料中添加色素,这是为了降低成本商人普遍会使用的做法!
另一个不鼓励大家吃鮭鱼的原因──大型鱼类的生长期长,鮭鱼的养殖期更是长达2~3年以上,可是养殖鮭鱼的换肉率低,约15公斤的饲料才能养出1公斤的鱼肉,必须耗费太多天然资源餵食,相对来说是较不环保的养殖鱼种。
活虾潜藏药剂添加的可能
当虾子被捞起、离开原本生活的水池,会因为剧烈挣扎而拉伤背部的筋,受伤后虾子无法存活太久,很快就会因为发炎而死亡、腐败。说到这裡或许你不相信:“可是市场上贩售的虾都很活跳跳呀!”这正是购买活虾潜藏的最大危机──商人为了让虾子多活几天且维持活泼生猛的状态,会在水中加入药剂延长虾子的寿命,而受伤的虾子又无法从外观上分辨,不知情的消费者就这样买了活虾吃下肚,长久累积将对健康造成伤害。离开池子的虾无法保存太久,所以虾子一定要在上岸后立即急速冷冻,才能在虾肉的蛋白质未腐败前先被冻结,确保新鲜与营养不流失。
推荐好鱼
秋刀鱼
每次去到日本料理店,你是不是会点上一条新鲜的秋刀鱼,挤上一丁点柠檬汁或是搭配一小撮萝卜泥,立即摇身一变成为令你吮指再三的美味?秋刀鱼是洄游鱼类,以动物性浮游生物为主食,同样属于海洋中的次级消费者,富含EPA与DH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及牛磺酸,是秋季盛產的鱼类,捕捞对生态无害。
白带鱼
白带鱼有白鱼、带鱼、刀鱼等俗称,顾名思义牠的身体呈现又长又扁的带状,是一种喜欢在夜间出没的兄猛鱼类。
沙丁鱼
沙丁鱼的捞捕渔获量高,同样属于海洋中的次级消费者,所以对生态环境较无伤害。沙丁鱼富含DHA,能降低胆固醇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机会。
建议家庭主妇想挑选能放心食用的渔产、从爱护环境角度聪明吃鱼,可以依循以下原则:
1.养殖鱼>海洋捕捞鱼(野生鱼类已经越来越少)。
2.常见种(量多)>稀有种。
3.银白色鱼种>有色彩的鱼种。
4.回游种>定栖种(前者种类少数量多)。
5.泥沙栖性物种>岩礁栖性物种(后者种类多数量少)。
6.不买长寿的掠食性鱼类(重金属含量高)。
7.不买养殖的虾、鮭、鮪(以鱼粉或下杂鱼为饵料)。
8.购买养殖的吴郭鱼、鲤鱼(植物性饵料)。
9.购买食物链底层的海鲜──底食原则。
10.不买非永续渔法捞捕的渔获。